我把一本一本的雜誌又再重新檢視和「瘦身」;之前我收集自己的雜誌外,也會把我覺得其他同事做得好、值得參考的專題整本留下。但後來實在太占位置了,就逐一把廣告都撕掉;那是網絡媒體還未崛起的年代,廣告商都把資源集中在電視、紙本媒體上,廣告拿掉,一本雜誌瘦了足足一半。這次斷捨離,我終於只留下自己的作品,其他雜誌、舊書都回收,超過四百公斤的量,嚇死人。
我從學生時代就喜歡雜誌,港台日歐美的都有。雜誌是時代的見證,以前看外國雜誌可能看不懂,但成為我們那時排版、美學、拍攝風格的啟蒙。我也從潮流雜誌吸收了很多營養,安迪·沃荷、包浩斯建築、伍迪·艾倫的電影等,學校不會教這些,但通過某本雜誌的專題,讓讀者認識了這些名稱和作品,再去自行發掘,學習、了解更多的現代藝術、建築主義、觀看更多年代的電影。我覺得實體雜誌總會成功灌輸你看一些本來不在意、沒興趣的題目;作為讀者,可能剛瞥某頁覺得題目不吸引人,但再翻下一頁,可能是個有趣的圖片、照片、標題,吸引了你的眼球後,還是讓你多看一下,看著看著就看完了。
傅統的媒體進入新媒體,依賴社交媒體作發放的管道後,題目會以演算法派送到讀者面前,可以說把主動權交給了讀者的慣性喜好決定;讀者在滑手機的當下,只憑一條題目、一張主圖在零點幾秒內判斷,沒興趣就跳過。久而久之,很多媒體都只會集中做點閱率最高的題目,專題的題目開始缺少原創性,因為只靠轉發網民影片也一樣有效果,用那幾條公式也能命中大量點閱率。不少香港媒體的副刊,就大幅減少旅遊線記者的出差量,反正網路影片、圖片免費抓抓就有讚,深入採訪專題燒錢卻沒人讚。
我念新聞系時沒想過當記者,卻到今天仍記得,新聞的其中一個作用是教育大眾。那些我愛過的雜誌,原來正是如此。現在面對資源短缺,仍有不少努力堅持做專題報導的新舊媒體,真讓人敬佩總編和老闆的心臟。
每幾年翻一次舊雜誌,我有近藤麻理惠所說的怦然心跳感,但人生和空間都有限,還是把它們都捐去做衛生紙好了(香港開了一家以回收紙做衛生紙的工廠了!)。通常無慮即棄的是某些明星封面的雜誌;以前覺得很有個性、想法、很光鮮亮麗的外表,隨年華老去的不是容貌,而是日久見人心,也沒有必要浪費我的空間。
從舊媒體進化成新媒體也有很大的好處,做雜誌的過程本來就狂印草稿,而那些良莠不齊的雜誌不用再浪費紙張印出來,減少樹木犧牲,也是功德無量。
July 21, 2020 at 05:00AM
https://ift.tt/2ZKS8s9
【青春名人堂】上田莉棋/那些我愛過的雜誌 - 讀.書.人
https://ift.tt/2UYFdQA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【青春名人堂】上田莉棋/那些我愛過的雜誌 - 讀.書.人"
Post a Comment